1959年,作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王德在经历了一段基层服役的历程后,突然接到通知,即将转业到地方工作。尽管这看似只是一个行政调整,但王德内心却感到一阵不安,满腹疑惑:自己为什么会被调离部队呢?
表面上看来,这一决定似乎受到了庐山会议的影响。有些人抓住了王德在工作中的一句话,原本是对他积极态度的认可,然而却被解读为“缺乏组织斗争经验”的批评。原本出于对其工作的赞赏和期待,竟然变成了指责,让他感到困惑和委屈。
而实际上,这一调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运动。王德曾经为军区的司令和政委写下了一篇大胆的公开大字报,内容直指问题,批评尖锐,结果让军丶首脑们感到非常为难。尽管时间过去了一段时间,王德以为风波已平,却未曾想到事情依旧未得到应有的平息。
在那时,总政鼓励大家向首长们提出建议或意见,写一些大字报,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沉默,唯有他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。在某些将领眼中,这反而让他成为了“真英雄”。尽管他的批评中确有一些中肯之处,但为何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却能做到呢?主要是因为平日与司令员的关系并不融洽,而他提出意见的根本原因,是对两位首长工作安排的不满,特别是对司令的做法。
展开剩余63%回望他们自1952年在司令部共事以来,为工作理念和风格产生了不小的分歧,既不能说他所提的意见完全正确,也不能指责对方的做法毫无道理。王德在这样的情况下,借机表达不满,或许正是他想释放心中压抑的情绪。
值得一提的是,反教条的浪潮深刻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们。粟裕离开总参、刘帅作检查、萧克与李达被免职并转业等事件,都在无形中影响着王德的决策。他或许以为借此能引发更高层的关注,岂料自己却最终沦为了冷板凳上的一员。
在他写完大字报之后,有人专门找他谈话。对话中,谈及谁更适合担任司令,王德列出了多个名字,包括粟裕、邓华、杨勇和张爱萍,唯独未提及许世友。回想起之前领导对他的评价——“缺乏组织斗争经验”,这真是一针见血。
庐山会议后,通过一系列所谓的揭发与批判,他最终被迫离开军队。这种情况不仅限于王德,海军的罗舜初也因类似原因被离职,转向政治学院学习后再寻就业机会。然而,王德并未就此离开部队,他努力探索解决之道。
王德在探亲回家的途中,特意前往北京拜访老首长张爱萍、陈老总和罗帅,希望能改变上级下达的决定。他心中负担沉重,但陈老总为他开口说情,虽然他本身并不负责军队事务。面对王德的苦恼,罗帅给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,分析了问题所在,他告诫王德不要肩负过重的思想包袱,认为问题不过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差,与其他事无太多关联。听了这些话,王德心里稍感宽慰。
至于是否能留在军队,毕竟老帅们也无权决定。实际负责军委日常工作的罗瑞卿则认为,为了团结和军区的未来,必要的处分也是不可避免的。所以,王德最终被安排转至山东的计划生育委员会,接受了一定的职务限制,这让他感到十分无奈。
到了1962年,随着地方和部队开始对一些往事进行平反,王德认为自己的问题也应得到纠正,于是便给部队写信,表达希望重返军队的愿望。上级在认真研究后,最终决定召他回部队。当时,罗荣桓再次担任总政部主任,或许他也认为该有的处分已经置于过往,终于如愿以偿。
发布于:天津市